上海高考网
上海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高考网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高考上海站 > 高考复习 > 高考各科复习指导 >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 正文

2009年上海高考考纲语文试卷变点解读

来源:新闻晨报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11 14:45:47

12
步点简明落点清晰由于参加2009年上海市高考的应届学生全部统一使用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教材,2009年上海市语文科高考《考试手册》在总体保持原有内容基础上,在考试内容和考试细则等方面及时作了适当调整,出现

  “步点”简明 “落点”清晰

  由于参加2009年上海市高考的应届学生全部统一使用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教材,2009年上海市语文科高考《考试手册》在总体保持原有内容基础上,在“考试内容”和“考试细则”等方面及时作了适当调整,出现了一些“变点”。总体的感觉是变动的“步点”简明,考点清晰、具体,易于找到相应的“落点”,也便于采取相应的复习策略。

  “步点”简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目标”的表述,将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对学生的测试,表述为“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更显直接;二是“考试细则”中将“类型”和“示例”结合在一起,统一在“题型”中分别加以说明,更为紧凑。 “落点”清晰主要在“考试内容”部分的考点较为具体。

  主要“变点”有哪些

  较大的“变点”如下:在“识记与理解”中主要有以下六项:

  “1.1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这标明了考查范围,是所使用的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不仅是所学课文篇目的作家作品,还包括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是新增的扩大部分,这一考点的主要内容有著名作家的艺术风格,著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著名作品的体例,古代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和各类散文的特点及分类,现代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特点及分类等。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词语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某一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是确定的,要确定它必须读懂文章内容,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它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的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义项。这种“词语”往往是文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其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等。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正确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确定义项,能够辨析文中的近义词和同义词的细微差异。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语法是用语言材料(词、短语)构造句子的规律。词语和短语应该怎么用,句子应该怎么造,都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法知识包括词类、短语和句子等方面的知识。如: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分类的目的在于指明各类词的用法,说明语言的结构规律。

  现代汉语共有12个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为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上为虚词)。实词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这一知识点要求我们要了解词的分类及其相关的语法功能。

  “1.5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常见”是考查范围。所谓“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主要指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的角度讲的;从词义的角度,又应当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理解”、“意义”,这是考查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它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对文言实词来说,就是要能识别和掌握通假字,理解和掌握古今异义,掌握一词多义,能辨析和把握偏义复词。好在在“附录”部分已列出“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其中高中160个,初中140个,使复习有迹可寻。

  对文言虚词来说,关键是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就是具有在阅读材料时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加以解释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与、哉、则、者、之等。“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理解”提高了考查的要求。“常见的文言词法”主要指的是词类活用,一般由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等的意动用法)。要做到能识别,会翻译。理解“句式特点”不仅要求能判别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而且在翻译句子时要体现出句式特点。“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和意译,并达到翻译的标准——“信”、“达”、“雅”。而“解释”的要求较低,主要要求意译——译出原文大意,侧重“达”——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应对策略:以“本”为“本”,以“死”求“活”

  现代文复习应适当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做到:能够掌握词类的特点;能正确使用词语,掌握常见单句和复句的基本结构;能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能分析一般单句和复句的层次;能识别常见修辞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注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把提高在具体语境下正确使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

  文言文复习总的原则应该是“以本(课本)为本,以死求活”,就是要把高中课本中的文言知识作比较全面的梳理,同时兼顾初中课本,按文学和文化常识、300个常见实词义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细化整理,归纳时要注意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适当涉及课外阅读,最好选择近十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题和全国、外省市高考试题,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巩固所学、所得。

  文言实词:掌握其主要规律,一词多义的规律是它的各个义项间都有一定联系;古今异义的特点是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情况阅读时要按两个单音节处理;通假字遵循“同音替代”的原则,通假字与本字或完全同音或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最好在整理时细心揣摩,能记住典型的例句。

  此外,还应掌握其基本解题方法,学会推断词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借助成语来推断;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其意义;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语的意义等。

  文言虚词:要熟记常用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文言句式:记住文言特殊句式的四种类型和各句式的主要标志;用“直译法”进行判断,先直译,再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句序或补出省略成分,然后看调整的或补出的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据此判断其句式。

  词类活用:结合句意,看它用一般的意义去理解是否通顺,如不通顺就可能是活用;结合句意,看词性是否有变化,有变化就是活用;看词语的词义有没有增加,增加了就是活用。

  在“分析与综合”中主要有一项:“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对词语的语境义的分析,对句子的分析,对内容中心的分析,对观点的分析和评价,离不开推断和想象。推断包括必然推断和或然推断。要保证推断的结论严密可靠,关键在于把握信息之间的条件、因果等方面的联系。

  推断离不开联想,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形态的联想,也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意义的联想。阅读也离不开想象,须把作者描绘的图景和意境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是再现性想象;读后由此及彼,根据语言的触发,脑海中展现出文中未曾描绘的图景和意象,这就是创造性想象。

  推断和想象在阅读中可以促使读者突破眼前读物的局限,加深对读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这类题型要求考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能用完整的语言将自己独立的理解表达出来。有时要求就文中的某一点展开联想,调动、整合原有的知识进一步论证这一点;有时要求根据提供文章的主体部分来推断、设计其某些部分的内容等。

  应对策略:要做好此类题,必须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这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打开阅读的视野,广泛积累知识,并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储存。“根据作品内容”要求答题一定要建立在整体理解并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这要求考生平时应注重培养整体阅读的观念和习惯,切不可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合理”是限定,要求所做出的“推断和想象”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实践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推断、预见和假设。

  此外,“鉴赏与评价”中的“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与去年相比,缩小了范围并降低了难度;“表达应用”中“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则明确要求标点符号的运用与书写,属提高了的要求。

  综观此次调整,两个迹象值得关注。一个是“基础性”。明确提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及文学和文化常识”,“附录”中列出的初中、高中文言文300个文言实词,这些都明确指向课内和教材;“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更是明显突出语文的“基础”。另一个是“过渡性”。将写作能力变为“表达应用”,且“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中的“常用”一词,都有一定的变数,扩加了命题的选择性;“试卷测量目标比例”笼统分配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留有更多余味;“示例”中的“测量目标”的表述还是沿用了2008年《考试手册》中的表述,即使是新增的[例2]《灯笼红》也不是按2009年《考试手册》来表述,流露出较明显的“过渡”性质。

12
百科词条:试卷 高考 语文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