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网
上海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高考网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高考上海站 > 高考复习 > 备考策略 > 正文

上海历史高考应试智慧研究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11 22:46:14

[标签:高考 历史] 
12
考生要想在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上以较少的复习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优异的高考成绩,研究和掌握学科应试智慧是必须的。一、以高考题为载体,研究发现专家命题意图纵观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我发现一个现象即150分试

  考生要想在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上以较少的复习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优异的高考成绩,研究和掌握学科应试智慧是必须的。

  一、以高考题为载体,研究发现专家命题意图

  纵观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我发现一个现象即150分试卷四大板块(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历史作文题),试题基本上都是以教材大事年表和每章引言概述部分的史实与线索为题眼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即在范围上要重视《考试手册》和《基本要求》,在具体内容上要切实重视研究重点史实和重要线索以及史实与线索间的主要联系,在题型上要重视跨学科情境题(历史作文题和双语情境题),在方法上要重视以已知知识由此及彼解决新情境题(史实背景题、史实深化题、学术观点题),在热点上要注意上海高考并不回避热点(01年日本侵华历史题,02年上海申博题,03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如何进一步溶合发展题)。

  二、以高考题为切入点,研究掌握重点史实与线索

  在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向“能力立意与问题立意并重”的发展趋势下,考生第三轮复习时一定要借助高考经典试题,重视基本史实线索化和综合化,达到试题与史实立体结合。笔者以为高考选择题就是史实线索上的点,简释题就是史实线索上的链或几个链,问答题就是单史实线索,历史作文题就是多史实线索。

  如选择题(2001年上海)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C)。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抗战中,皖南事变,周恩来题词)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模糊国共阶级性质)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国民党背后有美国,而中共呢?!不符合历史)。

  “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势力是如何演化的呢?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索:(1)国民党发展线索:1894年兴中会(第一个团体)孙中山檀香山→1905年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日本→1912年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代理事长宋教仁)→1914年中华革命党孙中山日本→1919年中国国民党孙中山→1924—1927年国民党(阶级联盟)→1927年中国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2)八大民主党派建立线索:中国致公党(1925年,美国),中国农工民主党(1930年,上海),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重庆),民主建国会(1945年,重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上海),九三学社(1946年,重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香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香港)。(3)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上海)及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人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转折性标志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再如问答题(1999年全国)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及欧洲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图略)。

  本题从德国三个不同时期三幅地图切入,我们可以揭示出三条史实线索。

  史实线索之一:根据题目时间提示归纳出三个历史阶段即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签订后(1919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投降后(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德国出现(1949年10月)。

  史实线索之二:德国纵向变化。

  (1)德国政权更替: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第一帝国)→莱茵同盟(1806年—1815年)→德意志邦联(1815—1866年)→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纳粹德国(1933—1945年第三帝国)→四国分区占领(1945—1949年)→东德和西德出现(1949—1990年)→统一的联邦德国(1990—)。

  (2)三次历史发展机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工业总产值1913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一战后英法美在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机遇,迅速恢复经济和政治大国地位。二战后美苏冷战和美国扶植机遇,1990年两个德国统一。

  (3)德国版图变化: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订。《和约》规定了有关德国的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限制军备问题、赔款问题。背景是一战中德国战败,列强宰割德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1938年3月)→苏台德区(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波兰(1939年9月)→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1940年4月—1940年6月)→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1940年10月—1941年5月)。背景是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欧美大国绥靖政策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波助澜。1949年10月两个德国出现。1945年5月德国投降→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斯大林与杜鲁门)→1949年5月西德建立(首都波恩)→1949年10月东德建立(首都柏林)→1961年6月第二次柏林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背景是二战中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和美苏冷战。

  史实线索之三:欧美大国对德政策变化。宰割德国(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扶植德国(1924年《道威斯计划》,1927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二,1929年杨格计划。1925年《洛迦诺公约》,德国加入国联,获得理事席位。)→1938年3月纵容德国侵略扩张→1942年1月26国联合反法西斯→二战后分区占领德国→1949年10月两个德国出现→1990年10月德国统一。

  至于高考简释题、材料论证题基本史实线索化综合化就更容易研究梳理掌握了。这对提高应考实战性、实效性是非常有益的。

  三、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巧解材料分析论证题

  上海高考近几年材料分析论证题分值趋势逐步上升(2001年18分,2002年23分,2003年30分),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小论文形式出现(2001年为书信体),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评价很高,估计2004年高考有望延续,但图片型材料可能不再复出。高考历史小论文相当于高考语文大小作文,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分值占1/5,考生有必要研究掌握历史小论文基本写作方法,以期写出高质量高分值历史小论文。笔者现借助(2004年上海)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题,谈谈高考历史小论文基本写作方法。

  1、必须的基本要素

  语文作文框架(叙事性散文),历史知识体系,以一贯之中心线索,巧设题目,历史语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由表及里地审读获取多元信息

  如“万年和约”,还是千年变局?联系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闯入中国的“春帆”不仅是日本联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再如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联系到共和国的外交,中美、中日关系,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3、提炼概括中心线索

  (1)从屈辱史角度,重点说明从英法美日资产阶级革命和1840—1900年资本主义列强五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独立自主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2)从探索史角度,重点说明从走列强式的路(英国、日本、美国)到走俄国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和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

  (3)从经济史角度,重点说明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列强侵华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逼迫中国被动溶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体系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主动溶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的艰难历程。

  (4)从现代化角度,重点说明中国从封闭到被迫开放又到主动开放再到加入WTO溶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曲折而又光明的富强之路复兴之路。

  4、确立中心,巧设题目,史论结合成文

  叙事性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讲究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笔者以为确立的中心线索就是历史小论文的神,如以中国从封闭→被迫开放到走向主动开放→富强复兴之路为中心线索可以从世界眼光视角统领六则图文材料所隐含的典型史实体系,夹叙(以史实为论据)夹议(以史观为论点),叙议结合,论从史出地用历史语言表述成文,再冠以贴切的题目,高质量的历史小作文就诞生了。

  总之,考生面对高考高质量 “闯关”需要底气、胆略,更需要应试智慧。这样才能顺应新的高考要求,事半功倍,决胜高考。

12
百科词条:高考 历史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