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网
上海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高考网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高考上海站 > 高一年级 > 高中课改 > 正文

09上海高考卷:体现课改理念贴近现实生活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23 15:40:42

[标签:高考 课改] 
摘要:高考上海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高校盐人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贴近现实生活实际。今年高考上海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高校盐人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贴近现实生活

摘要:高考“上海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高校选拔人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贴近现实生活实际。

  今年高考“上海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有利高校选拔人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贴近现实生活实际。命题中兼顾一、二期课改教材的内容,遵循课程标准,涉及的知识不超出课程标准和《上海卷考试手册》,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注意培养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生活知识的积累,力求把考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以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为高校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总题量有所减少

  既保持了上海卷近年来形成的鲜明特色,又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重在全面考查语文能力与素养,力求对语文教学和人才选拔起到积极作用。全卷试题设计科学严谨,总题量有所减少。

  1.选材文质兼美,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和人文性。现代文阅读是有关民间工艺剪纸和对于二战的“回望”。前一篇是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后一篇选文中体现的对于人类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感受和反思,更是一次震动人心的现实教育。文言文阅读是有关人才培养和为文之道,语言规范,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题型设计大体稳定,又灵活出新。如第5题要求“为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就需理解全文并有所发挥,鼓励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大胆创意。第12题要求结合选文,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读后感”,是要考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类文化的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并能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实际思考有关问题。古诗鉴赏部分要求阅读比较李白和徐凝的“庐山”诗,结合苏轼的评价谈谈自己看法,重在检测考生古诗文鉴赏中的个性化感受、体验与相应的鉴赏、评价能力。

  3.作文题提供了一组社会广角镜:课外阅读、校园流行歌曲、广告,以及各种音像制品、韩剧、时装表演等等,要求考生对课堂教学之外的种种文化现象进行审视和辨析,既能吸收精华,也能剔除糟粕;既能看到多元文化现象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能警惕那些商业化倾向、低俗、暴力等等不良因素对年轻一代的侵蚀。这个题目对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说,都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审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新题型要求阅读原汁英语

  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使不同程度的考生都有发挥的余地。主要变化是:

  1.试卷第二大题将以往的语法题和词汇题合二为一,压缩了分离性测试语法和词汇的题量。其中以语法题为主,题干大多来源于英语的报刊杂志,因而语言地道,情景清晰,有利于解题,考核的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现象。

  词汇考核的重点体现在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中,使考生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词汇。

  2.阅读增加了段落与主题句配对的新题型,主要是为了测试跳跃式阅读和泛读,它不拘泥于一词一句的理解,而要求对语篇和段落的整体意思的把握。新题型的要求更加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阅读习惯,要求考生有快速阅读的能力,注意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要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此外阅读部分选材内容广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助于在考试过程中吸取有趣的新知识,使考试过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新题型对阅读教学的反拨作用和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80%试题源于教材

  1.从规范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出发,选择考生应该熟悉的数学现象设计考题,题目不偏、不怪,增强了考生对试题的可亲度;以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作为试题的情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80%的试题源于教材。考生只要切实掌握教材的内容,就能顺利完成这类试题。

  2.试题编排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客观题的第1—10题,选择题的第13—15题,解答题的第17—20题,编制考生熟悉的题型,有利于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建立信心,发挥水平。“压轴题”的“入口”都比较容易,“出口”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区分度。

  3.今年文、理科试卷共设计了96分不同的试题,是历年来差异最大的。试体现文、理科数学的不同要求,从考查内容和要求上使文科数学平均分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4.考题设计充分考虑了考生展示数学素养与数学特长对题目难度结构的要求,有多个题目为考生在数学素养基础上展示数学特长提供了平台,有效地提高了考查数学素养与数学特长及数学特长自身差异之区分度的信度,也合理地控制了题目的难度。

  5.从考查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的角度来确定题目的计算量,题目表现出要求考生想明白了再做,想明白了计算不难,想明白了不易失分等特点。

  6.以新颖的视角考查了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新的创意。如第12题,要求考生在对举例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具有对数阵整体把握的能力,并且能应用于一个稍作推广的数阵计数。

  材料贴近生活记忆难度降低

  1.重视材料阅读,利用最新成果,放宽选材视野。试题选择了诗词、儿童画、片、地、表格、调查报告、审判纪录等材料。另外,从考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来选择材料,让材料贴近生活。并注重材料的引入与试题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知识和主题性的关联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叙述和信息干扰,保证试卷简洁明快,主题突出。

  2.拓宽历史视野。试卷不仅有意识地直接编排了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试题,而且将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按照新的视角来进行转换,例如第8题的口述史、第16题的象征、第24题的性别史、第27题的话语、第33题的环境史等,均体现了国际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3.注重文本理解。历史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充分地体现在课本中。试卷特地选择了直接来自课本的一段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对文本内在结构、文本背景和文本中所出现的概念,包括关键词的理解。降低记忆难度,也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课本,不依赖题海战术。

  4.中国经验与世界眼光。试卷特地编排了一道中国对外部世界理解和认识的问答题。既强调文明中的中国经验和民族特性,也强调文明的普遍性。

  5.突出文明史观。让考生掌握和辨识文明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多样性,了解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蒙昧,甚至是野蛮的内容,培养起对人类文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理解与认同。试卷中分量最重的小论文题和第34题,均直接表达了这一理念。

  机械背诵无法答题

  1.转变角色定位,突出试题的体验性。从有利于考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出发,使考生与试题能互为一体。如要求考生为上海落实“科教兴市”或“人才强市”战略出一个金点子。这样的设问使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从而成为考试的主体。

  2.优化情景设置,增强试题的现实性。关注现实生活,利用时政热点设计试题,同时注重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既使考生真正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性。又使试题本身增强了生命活力。

  3.强化问题意识,加强试题的研究性。如通过介绍修剪行道树产生的数量巨大的树枝,过去用焚烧和填埋处理,现在则用作工厂制造板材原料的材料作为情景,要求考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比较前后两种不同做法的优劣。又如要求考生对小叶积余的1万元钱寻找两种不同类型的投资对象并说明理由。这就需要依靠平时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探究习惯和能力。单靠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肯定解决不了这类问题。

  4.活用学科知识,体现试题的开放性。如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符合或者违背这一理念的实例。这些试题不可能从书本知识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需要考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来回答,这对于改变过分注重书本的教学现状,引导考生“发现外面的世界”是有益的。

  像题、表格题为考生心理减负

  1.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试卷注意使考生在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有层次,有坡度,入手易。

  3.试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版面轻松,语言易懂。文字、象、表格、示意等的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减轻考生在考场的心理负担,也是从不同角度对考生进行全面评价。

  4.注重避免繁、难、偏、旧的试题,通过开发实践探究的过程环节,创设考生熟悉的情境,引导他们体验、感悟、建构不同层次的知识,注重对考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5.试卷的结构由评价考生基础知识、程序性知识、问题解决和科学探究过程不同层次的试题构成,主观题与客观题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答案唯一与答案开放结合。

12
百科词条:高考 课改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