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网
上海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高考网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高考上海站 > 院校大全 > 家长须知 > 正文

面对各类招生诈骗 高校应筑起三道“防火墙”

来源:西海都市报 2011-07-07 10:50:43

12
面对各类招生诈骗 高校应筑起三道“防火墙”

 

   各种招生诈骗方式让学生和家长目不暇接

  高考录取在即,关于高校招生的话题在网上也日趋沸腾。作为高招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自主招生自然成为议论的焦点,从“招考同盟”到“泄题事件”,诸多问题凸显这一政策仍有待完善。“华北科技大学”“天津文理大学”等子虚乌有的高校,发布虚假招生信息招摇撞骗,此类现象应引起广大考生和家长警惕,有关部门必须严加防范和打击。同样应打击的还有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这些有悖社会公平正义、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做法应当遏制。

  自主招生屡遭诟病   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随着高考录取的开始,高招诈骗也将进入高发期。近年来,招生诈骗屡禁不绝,骗术不断升级,涉及的受害人之多、金额之巨、地域之广令人咂舌。2011年6月,网上又现“华北科技大学” “天津文理大学”等冒牌高校伪造合法高校进行招生的诈骗行为。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对高校招生行为画出三条“警戒线”:严禁高校未经教育部备案计划外招生;严禁高校和录取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规招生;严打非法招生中介活动,力图从源头上规范高校招生,压缩人为可操作空间。

  网友“北京你早”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总有学生相信不经过刻苦努力也能上好大学,这种投机心理成为滋生高招骗子的温床。”新浪网友“蒲公英信使”认为,虽然高招越来越透明公平,但依旧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黑幕。

  高招诈骗案屡禁不绝的背后,暴露出招生政策漏洞。在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公众需求的背景下,高招政策中自主招生、机动名额等弹性部分,给别有用心人留下了可操作空间,为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提供了家长和考生“暗箱操作”的想象空间。如何使高考录取工作不走样,关键在于招生体制的透明、公开,堵住招生环节中存在的漏洞,从源头肃清招生“潜规则”的不正之风。

  招生诈骗层出不穷   防范打击刻不容缓

  复旦大学2011年自主招生遭遇“盗题”事件,考试结束后仅5分钟,部分试题就被一家名为“大联考”的网站曝光,又一次引发网民对大学自主招生的强烈关注。从去年开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频出新招,先是北大、清华组成“北约”“华约”招考联盟,不久,同济、北理工等又形成“同盟”跟进,一场34所知名高校自主招生的“三国演义”由此上演。

  网民“金边玉芙蓉”说:“从‘一考定终身’到‘多考定终身’,高招改革究竟是高校提前抱团抢生源,还是科学多元选才,学生选择权增加为何反而负担加重、困扰增多?高招改革效果如何不好评价,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优质学生开始放弃就读国内大学,选择留学(微博)海外,大家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值得反思!”

  网民“Jenna嘉嘉”说:“自主招生固然好,但没有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很容易演变成利益纷争,而不是人才选拔,我觉得重点不在‘北约’‘华约’,而是在于相应体制的规范统一和完善,这些光靠高校联盟是不够的。”

  我国高考自主招生探索进入第9年,阵容发展到80多所高校,如今又形成了三大联考阵营,但是对于自主招生、特别是联考的质疑声却始终未停。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选拔那些高考中不易被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其制度的完善需要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但同时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更需正视严峻的现实。

  严厉打击冒名顶替 杜绝“罗彩霞”事件再现

  自2009年“罗彩霞”事件后,一系列高招中的冒名顶替事件又相继被揭发。

  2010年6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高招工作中进一步严格管理,尤其要严查冒名顶替上大学现象。今年,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强调,严厉打击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和违规招生行为,对骗取高考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入学的新生,在取消其入学资格的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坚决依法惩处幕后指使者或非法中介机构。

  各类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陆续被揭露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网友“谁是老鼠爱大米”说:“不管这些冒名的人在学校表现怎么好,他们一开始就错了,而且是知错就错,不可原谅!上大学还要冒名顶替,比强盗更卑鄙。”

  近年来,教育部的高招清查风暴有了明显成效,但对于更为隐蔽的假大学生,恐非行政体制下的一次行动所能肃清。这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导致的,同时,环环弄虚作假,反映出的是社会诚信教育缺失。应该指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只是社会腐败问题的一个缩影,其之所以能成功操作,除了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就是默认的“潜规则”,即有路子、有关系就可以这么操作。同时,信息不公开客观上也为造假提供了土壤。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冒名顶替现象背后的腐败细查深究,让造假者丢官,甚至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推荐:

高校录取陆续开始 警方揭露十大骗术

1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