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网
上海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高考网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高考上海站 > 自主招生&保送生 > 自主招生须知 > 正文

用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叩开复旦大学大门(2)

来源:自主招生网 2012-11-08 10:18:03

12
“博雅杯”征文绝无套路可言,考生们首先应该摒弃那些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思考大学自主招生的初衷,然后体味“经典”和“博雅”的要义。

  解读吃透“经典”二字

  常常有考生要问,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得到阅卷教授们的青睐,笔者认为,还是从征文的规则设定说起,解读、吃透“经典”二字。

  今年的征文有一重要变化就是不再设定参考书目,而只强调人类历史上人文“经典”著作。事实上,即便有书目也只是个范围和提示,目的引导高三考生或中学教育更关注“经典”,强调这些“人类思想的菁华”对于青少年的滋养作用,呼吁考生和家长从对高考作文范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目光与人类智慧的精粹看齐。

  所谓经典,最鲜明的特色是传承至今,而千百年得以传承的东西一定是开放的、可以与后来者对话的,或者说,青年人更容易在经典中找到伟大的智慧和思想的武器、从经典中发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从对经典的理解中找到自我情感的出路,乘着经典之舟驶向更宽广的人文海洋。

  因此,笔者特别建议考生在选择撰文经典篇目时,先问问自己,它能不能打动自己,给自己一份启迪的激动、与自己有深刻的“对话”甚至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惊喜。许多通过”博雅杯“征文进入复旦的考生对我讲,他们征文笔下的经典及其作者,都是他们多年的喜爱、与自己“气场”特别吻合,我从未见过入选征文言及的经典是从别人那里“参考借鉴”来的。这样为了应付征文而苦心“拿来”的经典,考生一定对它没有情感与兴趣,何谈传承与对话,写出的文章一定不得经典要领,无法入选。

  脱颖而出好文章有三个共同特点

  自主招生无论是征文还是千分考抑或是面试,总是强调考生的综合素质,“博雅”这一征文的冠名和“综合”的择才要求是一致的,“博”是相对于狭窄、单一;“雅”是相对于肤浅、俗套,笔者很难给出考生一些参加此次征文的秘笈,因为那样又会变成前文否定的“模板”,但看了许多大奖赛脱颖而出的好文章,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值得供今年的考生们参考。

  一是举一反三。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当考生笔下在分析某一作者的某篇经典时,往往非常熟悉并恰当的将这一作者其它的经典篇目及其思想,或者这一篇目其它名家的分析,很好地运用到文中,用于比较、支撑应征文中的观点。如某篇获奖征文讲到“废名在《桥》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则或间接或直接源于其受禅宗的影响。”既写到废名在散文和小说中折射出的禅宗思想,又写到美学家朱光潜对《桥》“禅思”的解读,有力有理有据。

  二是旁征博引。如一位获奖考生从小酷爱苏轼,在对《贾谊论》的读后感中,既写到“《贾谊论》写于1061年,是苏轼二十余岁时的作品。那时,他的人生旅途正春风得意,他不曾经历辗转流落的辛酸和被君王弃置的无奈”又写到“但苏轼终究是苏轼,在前后《赤壁赋》的超脱旷达中成就自己,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一生。贾、苏两人才能、遭遇相似,人生道路却大不相同。”阅卷教授们不难看出这位考生对苏轼及其文章的解读不仅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更将苏轼本人与其笔下的对象——贾谊进行几个维度的比较,显示出这位考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功力。

12
收藏